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程 > 正文

可采石油储量

其先则争朱、王,其后则争汉、宋。

同则相亲,异则相敬,又说乐由中出,礼自外作仁近于乐,义近于礼乐由天作,礼以地制乐者,天地之和也。所以,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发展每个宗教的宽容与和平的因素,而不是求共同点。

可采石油储量

对于儒学的发展来说,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,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实践上,是沉实严谨的努力,而不是汲汲于造势和喧哗。在新加坡的那次会上,我用多元结构论回应了全面改造论,这是海内外华人学者第一次聚会讨论儒学与现代的问题。1994年只有我写了那篇发在《东方》杂志上的《九十年代步履维艰的国学研究》,回应了各种对国学的批评和挑战,仍然是站在时代的前沿。我当时强调两点,应该说是比较有特色的。3. 亚洲价值反映了儒家伦理体系的特点 奎凤:在您看来,怎么表达儒家的伦理价值体系呢? 陈来:关于儒家价值体系,迄今我们还没有一个大家都接受的讲法。

正是因为这些思想家看到这些分裂,从而要求克服这种分裂。一个社会最高的价值,就是向钱看吗?我们的理论家当时居然能提出这样的口号。此处之远,不是疏远的意思,而是保持距离。

这个文,首先就是呈现于身体之礼仪,以及支持礼仪的内在的德性。最终,孔子将自己所学者删述为六经。此类学校所教者当然为经文。因此,民众经由这些神灵崇拜体系和宗教,完全可以接受并理解儒家价值。

当然,历史上,不少儒者奋力辟佛。《雍也篇》: 子曰:君子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,亦可以弗畔矣夫。

可采石油储量

他们让儒家价值渗入社会各个阶层、群体。中国化其实就是儒家化,也即儒家价值进入佛教体系中,且越来越明显,从而形成中国佛教,以禅宗为代表。因此,荀子是个物质主义者,他心目中的世界就是物质。孔子极为谦卑,但在一点上,孔子毫不反复明言:自己好学,学而不厌。

《大象》所云省方观民者,谓王者巡省四方之民的习俗,而神灵信仰、崇拜为民俗之大者,故先王设之以为教,以教化万民。存其心,养其性,所以事天也。由此即可列入国家祀典,成为合法的宗教。吾自卫反鲁,然后乐正,雅、颂各得其所。

宋明几乎所有大儒都有出入佛老之深刻生命经历,有些人最终归宗于儒家,但仍深受其影响,有些人则终生心在佛门。这样,在皇帝面前展开的意见的抗衡中,道教或者佛教经常可以持续地坚持一种意见,儒家士大夫的意见却比较多样,经常处在下风。

可采石油储量

总体而言,儒家士大夫反对其他宗教的活动,总是零散的,这是由儒家之文教性质决定的。两千多年间,此一传统持续不断,学有所得之儒者,皆自行开门授徒。

对于鬼神,孔子只是敬、祷、祭而已。先富之固然重要,然而,亦当后教之。当然,在这种格局中,儒家是宗教之间并非两不相干。天纵者,生而知之者也。虽然,孔子有教无类,但跟从孔子学习者,还是需要具有基本的资质。《礼记》,尤其是其中的《祭法》等篇,较为详尽地记载了三代之祀典。

  (姚中秋: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) 发表于《天府新论》,2014年第1期 进入专题: 儒家 文教 宗教 儒教 。据此而言,荀子经常被人引用的一段论述不足为凭: 雩而雨,何也?曰:无何也,犹不雩而雨也。

孔子以六经之文教弟子,弟子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,而塑造身心之文,文质彬彬,则为君子。孔子语鲁大师:乐其可知也。

以为文则吉,以为神则凶也。这样,至少在社会治理层面上,在政治功能层面上,各种宗教可以大体上相安无事,形成宗教共存的宽容格局。

儒家是文教之命题,旨在反对儒家是宗教之命题。德行科之身合乎礼,心顺乎情,而具有优美之文,言语和政事两科之弟子则娴习公共生活之规则与程序,而令公共生活形成健全秩序,亦即文。《先进篇》列举孔门弟子之品质: 德行:颜渊,闵子骞,冉伯牛,仲弓。儒家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占据特殊地位,塑造了一种普遍的共同价值。

于是,辟佛主张常不了了之。对于佛教,士大夫群体并无一个集体意见,而只有零散的、相互冲突的个人意见。

在这个团体中,孔子因材施教,训练弟子。经由这轮努力,佛教与儒家之间的明显冲突被消解。

子曰:我非生而知之者。作为文教的儒家无处不在,尤其是儒家士大夫是社会治理之主体。

反过来,道教、佛教等宗教表达意见的力量较为集中。本文还将指出,恰恰是儒家之特殊地位,塑造和维系了各宗教之间宽容的文化与政治环境。昏姻冠笄,所以别男女也。唐代、元代、明代、十九世纪中期以后,基督教四次传入中国,尤其是后两次传入规模大,且一直延续至今。

中国文明之可大、可久,秘密即在居于教化主导地位的儒家之文教的品质。中国人精神生活之基本格局是,儒家作为文教发挥主导作用,但同时,人们还信奉多种宗教。

放眼历史、现实,在儒家文教体系之外,中国始终存在着丰富的宗教传统。历史上,北魏太武帝、周武帝、唐武宗灭佛等三武灭佛事件,国家权力大规模迫害佛教。

之所以存在这种独特格局,理由恐怕只有一个:儒家虽具有宗教性,但并不是自成体系的宗教,远没有宗教之完整形态,也不是以宗教比如说建制化教会的方式,发挥作用于儒生和普通民众。也正是在此基础上,宋代开始,佛教界、儒家、乃至皇帝都纷纷提出儒教、释教、再加上道教之三教互补之观念。

有话要说...

最新文章